![]() |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 三全育人» 《地理与经济》学科导论内容概要 |
《地理与经济》学科导论内容概要 |
来源: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 发布时间:2017/01/10 12:00 |
学院: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 主讲人:李汝资 地点:教117 内容概要: 翻开一纸中国地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有高楼大厦、隐天蔽日,也有阡陌万顷相连;有水乡风韵、吴歌浅唱,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区域差异在神州大地上不论从自然景观还是社会发展上都充分的体现。现在,自然诗情画意暂时交给文人墨客尽情书写,作为经济学的学习者,请大家先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上海市比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能给江西省带来帮助吗?如果能,如何发挥作用? (2)城市与乡村有何不同?为什么?城市与乡村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是何种联系?通过什么方式?城市与城市之间呢? 我们的讲座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展开。但在我们进行探讨地理与经济的联系之前,我们需要明晰,什么是地理学? 1、什么是地理学? 谈及地理,我们总会直观的想到,地理无非是涉及地球表面的研究,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地理课程对季风、洋流、气压带等一些自然现象及城市化、区位论等一些经济社会活动给出初步介绍。这些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都是在地球表面发生的,而且与人类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人地关系系统。根据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差异,我们简单的把地理学划分为人文地理学(经济、社会、文化等)和自然地理学(地貌、植被、水文等)。 由于经济学主要以人类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经济学自然就与人文地理特别是经济地理学有着诸多联系,这种联系在研究对象和要素选择上有着直观的体现,比如地理学与经济学都密切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等等。由于单纯从一个视角去阐释某个现象可能会受到固有学科理论的限制,所以将多个学科进行交叉就十分必要。我们所讨论的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范畴就是在这种要求的推动下产生的。 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显著的地理学特征:综合性和区域性。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研究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性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这便是所谓的区域性。在此,我们更关注地理学的区域性特征,因为区域性体现了差异性(即与经济学关注的异质性联系密切),对差异性的关注,是地理学思维的核心。 2、地理与经济的联系 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由于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综合性特征,决定其涉及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制度变迁等问题,因此,从关注内容要素层面,地理学与经济学各主要分支学科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尽管如此,二者在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上却存在本质区别。在研究视角上,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空间分异规律,而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但是事实上:由于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考虑经济活动和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身,还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分配。在研究范式上,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截然不同:经济学是通过逻辑演绎,从理论假设出发提出实证模型再进行结论验证;经济地理学则主要是利用归纳方法,从特征事实描述进行经验分析再上升到客观规律。 由于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差异,经济地理学思维一直不被主流经济学所接纳。但在“计量革命”的推动下,这种状况开始逐渐改变,经济地理学也逐渐从经验分析向实证模型转变。但是,纵然对实证模型构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却仍然改变不了以“归纳”为主的研究范式。 3、地理学思维走进主流经济学 虽然地理学也在关注经济(活动),且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没有被经济学所认可。除了以上提到的研究范式的差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主流经济学研究对象假设前提为同质性,如消费者偏好、生产者决策。而地理学思维恰恰相反,是差异性(异质性)。这就意味着,如果地理学思维进入主流经济学范畴,那么,主流经济学必须对异质性问题给予充分关注。 但随着经济现象复杂性越来越显著,经济学原有理论在解释一些现象时(如产业内贸易、经济长期增长的人力资本解释等等),已经缺乏说服力。为此,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如新经济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经济学对异质性的关注——特别是对区域异质性的关注,开始受到主流经济学重视。 首先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地理学差异性思维进入经济学殿堂。一位代表性的人物——保罗·克鲁格曼,在借鉴经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世界贸易、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改造并创新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整套新的空间区位理论——称之为新经济地理学。他也因为在该领域的贡献,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改造了古典区位论三个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匀质平原假设和单位运输成本,代之以收益递增、要素流动、运输成本(冰山理论)。其中,收益递增机制是经济地理尤其是空间集聚中最重要的机制,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是引起经济地理差异的关键因素。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成功的阐释了:在规模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劳动流动的相互作用下,基本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最终演变成中心工业区和外围农业区。也就成功解释了我们开篇所提出的问题。基于此,从研究视角层面,地理学思维(区域思维)开始被主流经济学所关注,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其次,计量革命带来的空间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也促进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向经济学研究范式转变。而经济学对异质性(特别是区域异质性)的关注,引起了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问题的重视。其中的一个代表性领域就是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关注,这同样有助于我们思考开篇问题。而这与地理学领域的地理学第一定律(Tobler’ first law)有密切关联。空间溢出效应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会受其他区域的影响?而地理学第一定律从客观上阐述了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弥补了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在估计空间关系问题时可能存在的有偏性,而这也逐渐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同。 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完善,经济学中也出现了与经济地理学具有密切联系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源于区域科学)。简单来说,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关系的科学。它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产物,并为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指导意义。这对地理学(思维)进入主流经济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4、运用地理学思维探索现实经济问题 毫无疑问,借鉴地理学思维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的分析问题,地理学思维即区域思维(区域差异思维)。借鉴这两种思维,显然,已经可以解释开篇提到的两个问题,我们把第一类问题归结为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第二类问题归结为区域空间结构问题研究。 对同学们经济学认知,本次讲座给出了以下建议:1、学会用经济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2、学会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手段解决问题;3、学会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析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夯实经济学基础提升理论认识。当我们面对客观问题时,不是从书本上摘录或碎片式堆积,而是基于完整经济思维过程的解释。 5、结语 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践,也应该根植于实践,回到我们本次主题,地理与经济,希望大家同样能够学会运用地理学思维去思考经济学问题。我们对经济的研究应该着眼于身边、着眼于现实,运用地理思维去审视我们的国家,运用科学方法为国家发展规划出美好未来,或许,这就是我认为的“学术发展之意义所在”。 |
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澳门十大酒店排行榜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智华经管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463 传真:0791-83969463 E-mail:jgxy@ncu.edu.cn |